王菀之喺 LIHKG 俾人鬧,究竟發生咩事? (詳細解構事件全貌)
近年來,香港歌手王菀之(Jan)嘅名聲喺網上,特別係 LIHKG 討論區,都經歷咗唔少波折。由曾經嘅「國民女神」到而家俾網民集體「起底」同批評,中間嘅過程相當複雜。好多人都問:王菀之做咗啲咩,搞到 LIHKG 嘅網民咁嬲?呢篇文章會盡量詳細分析呢個事件嘅起因、發展同埋影響,用返大家日常講嘢嘅方式,希望你睇完可以了解晒件事嘅來龍去脈。
一、事件起因:立場爭議同埋「友台」效應
要講呢件事嘅根源,其實要追溯到 2019 年嘅社會運動。雖然王菀之一直以來都冇公開表態,但喺嗰段時間,佢嘅一啲行為舉動俾人覺得暗藏玄機,引起咗網民嘅關注。
首先,喺嗰段社會氣氛嘅影響下,好多公眾人物都會選擇喺社交平台表態支持抗爭,或者至少避免做任何俾人覺得親政府嘅行為。但王菀之當時就一直保持沉默,冇任何公開嘅聲明。對於一啲支持社會運動嘅網民嚟講,呢個就已經係一種「不站隊」嘅行為,俾人覺得佢偏向「建制派」。
更直接嘅導火線,係王菀之同 TVB 嘅合作關係。當時佢參與咗 TVB 嘅節目《全民造星》,仲擔任過導師。TVB 喺嗰段時間俾人覺得立場親政府,對社會運動嘅報道亦都充滿偏頗。因此,王菀之嘅參與俾一啲網民解讀為「幫兇」,覺得佢支持緊 TVB 嘅立場,間接支持緊政府嘅壓制。
呢個就係所謂嘅「友台效應」,即係因為同一個媒體機構合作,俾人認為同該媒體嘅立場一致。喺政治立場高度分化嘅情況下,呢種效應尤其明顯。
二、網民「起底」:扒歷史,揭瘡疤
喺立場爭議逐漸發酵嘅同時,LIHKG 嘅網民開始咗「起底」王菀之,對佢嘅過去進行深入嘅調查同挖掘。呢個過程相當激烈,網民摷出埋佢以前嘅訪問、表演、甚至係喺社交平台嘅一啲舊帖,試圖搵出更多顯示佢立場嘅證據。
過程中,網民發現咗一啲以前嘅言論,俾人覺得佢對香港文化缺乏歸屬感,反而對中國大陸嘅文化更加欣賞。例如,佢曾經喺訪問入面提到,佢喺北京生活嘅時候,覺得自己好開心,而且對中國大陸嘅發展感到樂觀。呢啲言論俾一啲網民解讀為佢對香港嘅情感唔夠深厚,甚至係「愛國」。
另外,網民亦都摷出埋佢嘅家庭背景。佢嘅家父係香港資深大律師,曾經參與過一啲涉及政治嘅案件,而且俾人覺得同政府關係良好。呢個就更加加深咗網民對佢嘅疑慮,覺得佢嘅家庭背景會影響到佢嘅立場。
「起底」嘅過程相當殘酷,網民將王菀之嘅一啲私人資訊公開,包括佢嘅住址、電話號碼等等。呢啲行為已經涉嫌侵犯隱私,係唔應該嘅。
三、事件升溫:音樂作品被「抵制」,演唱會被「狙擊」
隨著網民對王菀之嘅批評越來越多,呢件事亦都逐漸升溫。一啲網民開始呼籲「抵制」佢嘅音樂作品,唔買佢嘅唱片,唔去佢嘅演唱會。
喺社交平台,網民成立咗唔少「反王菀之」嘅專頁同群組,分享關於佢嘅負面資訊,煽動其他人一齊「罷買」。好多音樂平台嘅留言區,亦都充斥住對王菀之嘅批評同攻擊。
最嚴重嘅,係佢嘅演唱會俾人「狙擊」。一啲網民買咗門票,但喺演唱會開始前,故意喺場內搞事,干擾表演。甚至有網民喺網上發起「集體退票」嘅行動,試圖令佢嘅演唱會門票銷售量下降。
四、王菀之嘅回應:保持沉默,選擇避戰
面對網民嘅激烈批評,王菀之嘅處理方式就相當被動。佢一直保持沉默,冇公開回應任何關於立場嘅質疑。喺演唱會嘅時候,佢都冇提及呢件事,亦都冇嘗試解釋自己嘅立場。
呢種處理方式俾一啲網民批評,認為佢逃避責任,唔願意面對質疑。但亦有一啲網民認為,喺政治立場高度分化嘅情況下,無論佢點樣回應,都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爭議,因此保持沉默係一個比較明智嘅選擇。
五、事件嘅影響:形象受損,事業受挫
無論點睇,呢件事對王菀之嘅形象都造成咗嚴重嘅損害。佢由曾經嘅「國民女神」,變成俾好多網民討厭嘅對象。佢嘅一啲商業合作亦都受到影響,好多品牌都唔願意再同佢合作。
喺演唱會方面,雖然佢嘅演唱會門票銷售量受到一定嘅影響,但都仲算可以維持。不過,佢喺演唱會上面嘅心情明顯受到影響,表演嘅時候都睇得出佢嘅壓力好大。
六、後續發展:網民情緒逐漸平伏,但爭議依然存在
隨著時間嘅推移,網民對王菀之嘅情緒逐漸平伏。不過,呢件事嘅爭議依然存在。喺 LIHKG 嘅討論區,仍然可以見到關於王菀之嘅討論,而且好多都係負面嘅。
一啲網民仍然堅持,王菀之嘅立場唔夠堅定,而且對香港文化缺乏歸屬感。但亦有一啲網民認為,唔應該因為佢嘅立場而對佢進行人身攻擊,應該尊重佢嘅個人選擇。
總結:
王菀之喺 LIHKG 俾人鬧,係一個複雜嘅事件,牽涉到政治立場、媒體合作、個人言論、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嘅因素。呢件事反映咗香港社會喺政治立場高度分化嘅情況下,公眾人物所面臨嘅巨大壓力。
無論你對王菀之嘅立場係點,都應該尊重佢嘅個人選擇,而且唔應該進行人身攻擊。喺網上嘅討論,應該保持理性同客觀,避免情緒化嘅言論。
最終,呢件事嘅影響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。王菀之要修復自己嘅形象,需要時間同努力。而香港社會,亦都需要花更多嘅時間去療傷,尋求共識。希望未來可以少啲呢啲無意義嘅爭吵,多啲建設性嘅討論。